愛情童話中的男人,中國男人需拯救
最吸引我們的愛情童話往往揭示了我們自己對兩性關系的游戲準則的幻想。
西方童話:彰顯男性力量
美麗善良,純潔可愛的公主被繼母嫉妒,被下令暗中除掉。白馬王子深深的一吻破除了魔法,公主得救了。公主和王子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全世界的小朋友和成人都津津樂道的西方經(jīng)典愛情童話,《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美女與野獸》、《萵苣》、《青蛙王子》等等。很多人小時候都是聽到王子和公主的故事而慢慢進入夢鄉(xiāng),夢中自己也變成童話中的主人公,去追求自己幸福的愛情生活。
是什么讓這些故事如此吸引我們? 而“白雪公主”、“白馬王子”更是當仁不讓地成為我們愛情中的理想原型?
讓我們一起來重新讀讀這些經(jīng)典愛情童話,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這些西方愛情童話中女主人公個個美麗、善良;而男主人公不是王子,就是騎士,個個英俊瀟灑,身份尊貴,擁有能力。噢,這太符合完美的理想化的我們自己啦!
繼續(xù)讀讀這些故事,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女主人公大都受到迫害,有時是繼母,有時是巫婆,即使身份尊貴,也無力掙脫。她們很弱,需要被拯救,需要被保護。落難的無助的美女,這太能激發(fā)男人的雄性荷爾蒙了。而那些王子擁有能力,他們都能很好地扮演拯救者,在關系的建立中積極主動,這和女主人公在關系建立中的被動相得益彰。最重要的:王子們都愿意愛人分享他擁有資源。所以一旦建立關系,童話的結局都是他們從此快樂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中國式童話:充滿悲劇色彩
當然中國也不乏經(jīng)典的古代愛情童話。只是好像我們現(xiàn)在更愿意給孩子們講西方的愛情童話了。也許我們可以體會一下其中的差別。
牛郎織女是中國最有名的一個民間傳說之一。后來逐漸演變成現(xiàn)在的版本,這也是七夕中國情人節(jié)的由來。而玉帝之女七仙女和貧農董永的故事因嚴鳳英主演的黃梅戲《天仙配》更加地婦孺皆知。廣為人知的古代愛情童話還有《海螺姑娘》《白蛇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
在這些中國古代愛情童話里,女主人公都是那么美麗、善良,基本上都是真正的仙女,基本上都不是凡人。她們不光擁有魔力,而且在關系的建立上主動,雖然她們不能讓男方也成為神仙,但愿意放棄神仙的身份地位,也愿意并能夠讓男方享受由自己的魔力所創(chuàng)造的普通生活。她們扮演拯救者,在娘家反對時,她們仍堅持自己的愛情。而那些男主人公呢?我們幾乎都不知道他們的長相,他們面目不清,身份卑微,一窮二白,沒資源,無能力,也基本無力改變;多為孤兒,生活中比較低能,總是被岳母嫌棄,但他們善良,老實、本分,孝順,專一;雖然在關系建立中被動,扮演被拯救者,但愿意接受女主人公的資源,可以在幫助下提高生活能力;而且當愛情受到威脅時,他們能表達反抗,而不會自暴自棄。這些愛情童話基本上都是悲劇。
中式男性為何總是等待拯救?
中西方愛情童話如此不一樣,中式童話非但不能讓人沉浸在快樂幸福的幻想中,反而讓人感到壓抑,感到沉重,以至于現(xiàn)代的媽媽們都不大和孩子們講了。
中國是男權國家,為什么在童話中男人不是窮的、弱的,就是壞的,非但不能像王子騎士那樣保護拯救女人,反而要不就等著女人拯救,要不就欺負女人?可能榮格說的有道理,這來自不同民族的集體無意識,與文化有關。
其實,這恰恰是最霸道的男權,用的是病態(tài)的投射-認同,原型中中國男人是如此的自卑,需要的是有能力有資源的女人的主動追求,低調的完全的付出,他們才安然地接受。
從這些童話故事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到,西方的集體無意識已經(jīng)到了俄狄浦斯期,而中國的還在共生期,男人們還沒有成熟,他在愛情中需要的是一位能培養(yǎng)、保護和滋養(yǎng)他的媽媽,而不是一位需要他展現(xiàn)男性魅力的真的柔弱女生。很能干,又很低調,還裝得更弱,給弱的男人面子,這在中國的文化中被稱為“賢惠”。